第109章 定川蜀-《我在大明养生百年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郭守敬还留有着作传世。
    朱雄英看向岷江中的大水,开始琢磨大事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另外一边。
    几名年轻儒生,正好奇地打量着四川景色。
    吴中,杨荣,杨士奇,杨溥,四人都在。
    在太学中学习两年,他们也到了该实践的时候,这次他们以皇长孙朱雄英的伴读身份,专门来川蜀之地学习的。
    “不意川蜀竟有如此多的良田。”
    杨荣感慨道。
    “可惜广元古栈道山路难行,否则我大明可对此地大治。”
    杨士奇也附和。
    这四人都是太学学子之中,成绩比较拔尖之人。
    所以,都被朱雄英带来,前往四川和云南实习。
    先从小吏做起,做出实干成绩,考核之后,再行分配。
    吴中却道:“元初,此地无城壁栋宇,若与我成都府一县,我必能重现益州富庶。”
    杨荣少年心性,哈哈笑道:“哦,吴中你如此自信,那我也要禀明太孙殿下,求得留蜀中,为蜀中一县丞,与你比比看!”
    杨士奇翻了个白眼,道:“你等资历,做个粮长都够呛……”
    似他们这般的士子,此次朱标和朱雄英足足带来了数百人。
    朱标等人过来,也从陕甘和山西带着大批移民,用官船装载前来四川,其中还有许多北方地方府学推荐出来的优秀士子生员。
    这些优秀士子生员,多是有才名,然后配合大明官府,在移民和征收赋税做的出色的优秀人才,皆是实吏,并非是夸夸其谈之辈。
    这次朱标北巡,对于大明意义深远,尤其是糅合南北方的矛盾。
    重点就在吏治上了。
    去北平,则是抽调了许多国子监和太学士子。
    从北平去山西,则是从山东,河北抽调士子。
    到了陕西,则是用南京与山西河南士子,再将陕西的府学优秀学生,和粮长收赋税做的出色的生员,全都抽调来西南成都等地为官。
    其实大明早已经有官员回避制度,一般不在自己出生地当父母官,但是如此大规模的任用南人做北官,北人做南官,还是从基层小吏就开始替换,还是头一次。
    这般用人,有好处也有坏处。
    好处是派遣过去的官员,不会和山东,江南等地一样,官员和乡绅要么同宗同族,要么官员在获得官身之前,商贾乡绅就对他多加资助,助他扬名,有利益交换。
    大明在洪武十五年前,有十年左右没开科举,主要靠荐举制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