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顺天府-《大魏太武》
第(2/3)页
这时候曹珪走了进来,见到绕室而走的儿子,心中不觉地便柔软了下来。
“怎么,还在生气?”曹珪问道。
“父皇,我……知道母亲说的是,但……”曹宏恨恨地说道。
“是啊,人之常情,若是我,今日也会如你一般。但是你母亲说的对,皇后虽然今日里欺侮了你母亲,但她还是皇后。如果今日你脑子一热,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,不仅皇后容不下你们母子,便是我也是不允的。你懂吗?”曹珪深深地看了一样自己这个儿子。
曹宏若有所思,便对父皇说道:“儿子谨遵教诲。”
“你能如此懂事,朕很高兴,别的朕就不赏你了,今日朕便赏你明日便可出宫观政,做这第一个出宫观政的皇子。不要给我丢脸。知道吗?”曹珪认真地看着曹宏道。
曹宏激动的看着曹珪说道:“父皇,我去哪里观政。”
曹珪思索了一阵说道:“就去顺天府吧!上迎下接,最是锻炼人了。你去那多听多看。不要多嘴,耶律玺虽是国人出生,但也和朝中牵扯不深。我会知会他的。”
曹宏听罢,连忙大声道:“谢父皇。”
“以冰霜之操自励,则品曰清高;以穹隆之量容人,则德曰广大。你的母亲很好,你要多向她学。”说罢,曹珪深深地看了一眼曹宏,大步走出了曹宏的书房。
自从大魏定都洛阳,洛阳便改名为顺天府,当然,民间还是叫着洛阳顺口。自夏以来,洛阳便是诸夏之民生活繁衍的地方,周代殷后,为了控制东方区域,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。周公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,之后汉刘邦、光武、曹魏、晋国都把都城设在洛阳。
“光汉京于诸夏,总八方而为之极。”《东都赋》中的洛阳在晋国南渡之后,经历了无数次的战火,直至太祖灭燕,定都洛阳,将洛阳改名为顺天府,讲究的是一个“顺天应人”的兆头。果不其然,大魏开国以来,风调雨顺,也没有大的战事,洛阳的人口也渐渐恢复。
顺天府衙设在北城,坐北朝南的格局,进了正堂,中堂一幅海水红日,上挂“明镜高悬”匾,左右各有站班衙役的位置,在这之上各置小桌两张,一桌是顺天府的典签所坐,另一桌为记录文字的掌书之位。在海水红日的下面置一大案,正是这顺天府府尹耶律玺的位置。
平日里中堂不开,耶律玺只在二堂办公,再往后就是后堂,是耶律玺及其家人的住处了。
都说做官不修衙,这顺天府外面看着威重**,但进了二堂之后,尤其是来到这后堂所在,只见厅角上的瓦面破了个缝,秋雨沿着缝渗了下来,那刷白的墙面斑驳的不成样。厅里只放了几把破椅子,曹宏正坐在其中一张上,四处打量,只听他坐下的椅子“吱吱呀呀”的响。曹宏生怕这椅子一个不慎就会散掉。正心惊胆战的要站起,又听后面窸窸窣窣的一阵响,来人挑了帘子走了进来。
只见来人四十上下的年纪,长了一张典型的国人脸,白胖的身材,粗眉深目,鼻梁高耸。正是这顺天府府尹耶律玺。
“不知四殿下驾到,玺有失远迎,望乞恕罪。”来人哈哈一笑,略施一礼,然后就听“咯吱”一声,一屁股坐在曹宏对面的椅子上。
曹宏见他只是敷衍,对他这个皇子并无半点尊敬,也不着恼。起身一礼道:“耶律大人,曹宏这里有礼了。父皇命我至开封府观政,我年纪小,还请耶律大人多多指教。”
那耶律玺也不起身,只打了个哈哈道:“您是皇子,玺可不敢提指教二字。四殿下观政,不知从哪里开始观起呀?”
曹宏见耶律玺问起自己,便道:“既是观政,那就先熟悉熟悉衙门吧!请大人代为引荐衙中之人。”
耶律玺随口答道:“那我吩咐他们前来拜见殿下。”
曹宏听罢连忙道:“宏有一不情之请,望大人应允。”
第(2/3)页